北京看扁平疣最好医院 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a_zzzl/210404/8813030.html摘要
中青评论
教材作为一种“标准”,其对错、准确性、常识性,兹事体大。但在此事中,最值得深思的,不仅仅是教材编写可能存在的严谨性不够的问题,而更是事后各方的回应态度。
据《海峡都市报》消息,快期末考了,8岁的福州男孩小冯提了个问题,不少家长、老师都答不准。这个问题是:小学二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有篇文章《羿射九日》,前一段刚提到“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”,下一段又提到“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,来到东海边”,羿是怎么蹚的?何女士辗转联系了小学课本的出版单位——人民教育出版社,编辑说,全国已有不少地方反映该问题,他也没法肯定对错,但会请专家判断,明年9月,教材可能会有更合理、更严谨的修订。
最新的消息是,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微博刚刚发文称,这个孩子敢于质疑,提出了很好的问题。联系上下文,“蹚”字的确用得不恰当。教材编写组正在认真研究,会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,下个版本的教材这个问题就解决了。
关于教科书中存在值得商榷,或者说明显有违历史、常识的课文、说法等现象,近年来不时出现。其原因也各有不同,比如一些是由于时代语境变化带来的视角差异,一些是因价值观先行而忽视对真实性的坚守。但这次的情形稍微不一样,因为引发争议的《羿射九日》本身是一个神话故事,因此,面对孩子的质疑,不乏有专家表示,“不要过于纠结文章前后的逻辑问题”。
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的确,神话故事、文学创作中的情节当然不能严格按照现实来理解,但是,这次被指出的问题涉及的是故事描写所呈现出的前后矛盾,而不是神话本身。至少从常识来理解,前文刚说“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”,下一段即提到“蹚过九十九条大河”,这毫无疑问构成表达上的逻辑矛盾。既然承认存在逻辑问题,为何不能“过于纠结”?要知道,我们教育当中的很多偏差,恰恰就在于忽视逻辑教育。一名8岁孩子能够识别这样的逻辑问题,应该是值得鼓励的事,而不应该被泼冷水。
更何况,经查证,原版故事中并没有“蹚过河”这种表达。那么,从常识推断,教材编写者在改写过程中出现“失误”的可能性应该较大。
这类细节差池的影响可大可小。从小的方面说,有小孩指出问题来了,教材出版方大大方方调查并承认问题,既是示范“知错即改”,也是对小孩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的一种鼓励;而从大的方面来说,在“全国已有不少地方反映该问题”的背景下,出版方仍未给出一个明确说法,这无疑构成一种不好的示范,有损教材的权威性,也让家长和教师都陷入“犯难”的尴尬之中。
教材作为一种“标准”,其对错、准确性、常识性,兹事体大。但在此事中,最值得深思的,不仅仅是教材编写可能存在的严谨性不够的问题,而更是事后各方的回应态度。
无论是一些家长,还是所谓的专家,为这处“矛盾”提供了诸多的“合理”解释。不能说这些理由完全站不住脚,开放讨论也很有必要,然而当教材中的课文引发一名小学生的质疑,连家长、教师都不能提供让人完全信服的解释时,不管具体造成的原因是什么,我们最需要的应该是鼓励孩子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,而不是为明显的矛盾进行“合理性”辩护。
所以,此事反映出来的最重要一点,与其说是教材的常识性问题,不若说是,如何呵护好孩子的质疑、较真精神。事实上,一些网友对此事所进行的一些调侃表达,已经或多或少表明了这种担忧。这是比教材准确性更值得重视的大问题。
撰文/朱昌俊